首页 > 时间知识

冬至是几月几日?

时间:2021-12-19 时间知识 查看: 365

冬至是几月几日?
冬至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。
《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02分将迎来“冬至”节气,从这一天起,我国开始进入“数九寒天”时节,民间俗称“进九”。

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为“冬至”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。与相对应的“夏至”相反,“冬至”这天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长的一天,古称“日短”或“日短至”。“冬至”过后,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昼逐步变长,夜晚渐渐缩短。
  “冬至”为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,阴气衰,阳气起,地下的泉水开始萌动,是冬去春来的标志。但在天文意义上,“冬至”却表示严冬应时而至。这是因为从“冬至”开始,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热量要比吸收的热量多,到“三九”前后,地面积蓄的热量降至最少,天气最冷,所以有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”和“冷在三九”之说。
  民间认为,“气始于‘冬至’”,所以此时为养生最佳时机。“‘冬至’补一补,一年精气足。进补时应注意“养肾防寒”,多吃些温补助阳、强肾壮骨、养阴益气的食物,如羊肉、山药、莲子、大枣等,以增加热量。为适应寒冬“万物休整,阳气内藏”的规律,宜遵循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的原则,以养精蓄锐。午休后阳气旺盛,是运动养生最佳时刻,但强度要适中,以微微出汗为原则。“冬至”养生,重在养心,要安身静体,乐观畅达,不为琐事劳心伤神,以防早衰,保持旺盛精力,方可益寿延年。
展开全文
上一篇:植树节是几月几日?
下一篇:ems是哪家快递?
输入字:
相关知识
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表

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表1、子时(23时至01时)2、丑时(01时至03时)3、寅时(03时至05时)4、卯时(05时至07时)5、辰时(07时至09时)6、巳时(09时至11时)7、午时(11时至13时)8、未时(13时至15时)9

皖是哪个省的简称?

皖是哪个省的简称?皖是安徽省的简称,省名取当时安庆、徽州两府首字合成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。省会合肥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,中国华东地区,介于东经114°54′—119°37′,北纬29°41′—34°38′之间,东连江苏,西接河南、湖

万圣节是几月几日?

万圣节是几月几日?万圣节又叫诸圣节,在每年的11月1日,是西方的传统节日;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。在中文里,常常把万圣节前夜(Halloween)讹译为万圣节(AllSaints'Day)。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,小孩

世界环境日是几月几日?

世界环境日是几月几日?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,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,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,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

冬至是几月几日?

冬至是几月几日?冬至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。《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02分将迎来“冬至”节气,从这一天起,我国开始进入“数九寒天”时节,民间俗称“进九”。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为“冬至”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

植树节是几月几日?

植树节是几月几日?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,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。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、植树周和植树月,共称为国际植树节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,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、意识到环保的重要

圣诞节是几月几日?

圣诞节是几月几日?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。圣诞节饮食包括火鸡、树干蛋糕、杏仁布丁、姜饼、海鲜、glogi酒、沙滩宴、玉米粥等。圣诞节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,日本、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。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,举行

亥时是几点到几点钟?

亥时是几点到几点钟?亥时指的是现在晚9点钟至11点钟。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下午9时正至下午11时正)。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。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,故又称人定;亥时又称彦夜王

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?

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?农历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,是阴阳合历。农历主要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。阳历一般用来计算工作日作息,阴历一般用来计算农业作息。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,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,它不能反映季节,为了克服这个缺

不惑之年是多少岁?

不惑之年是多少岁?不惑之年是四十岁。《论语·为政篇》记载道: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所以不惑之年指四十岁。“四十不惑”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,就不会因为无知而困惑。因为到